《龍騰舞動》
活動網站學習資源
第一部分:龍本溯源
本教學指引包含兩個部分,每部分教學時間約需35至45分鐘。指引包含教學資料和討論問題,讓學生了解中華龍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發掘日常生活中龍的蹤影,帶出龍的精神;並透過討論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龍的精神。

第一部分:龍本溯源
學習目的
- 探究中華龍的起源、傳說、形象演變及象徵意義
- 領略龍文化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與價值觀,培養正向價值觀
- 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與認同感

引言
在中華文化中,龍是充滿神秘色彩的生物,不僅是力量與權威的象徵,還被視為風調雨順與吉祥之兆。數千年來,龍的形象貫穿於中國的歷史、文學、藝術及民間風俗之中,與中華民族的歷史軌跡密不可分。龍在傳統文化中地位崇高,被譽為萬物之長,代表著堅毅、團結、積極和進取。本部分將探討龍的起源、演變與傳說,一同了解龍文化蘊含的歷史文化意義。

來源:《中國玉器通史——新石器時代北方卷》
紅山文化C形玉豬龍

1.1 中華龍的歷史起源
龍文化可追溯至8000年前
中國的龍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據考古發掘資料顯示,中國最早的龍形象出現在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中,考古人員在位於東北地區的查海遺址發掘出由紅褐色石塊堆砌而成的「龍」,全長19.7米,身寬約2米,呈現龍頭昂起、張口及身體弓背的形態,是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龍形象。按照遺址四周環境推斷,此龍形石堆塑是作宗教祭祀用途。

考古學家在中國各地的遺址與古墓中陸續發現大量龍圖騰物品,從距今5000多至3000多年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出土文物中可見,原始龍形玉飾呈玦形與C字形,具有蛇、豬、熊、鱷魚等動物的特徵,表達原始人對於自然界的崇拜。

遠古部落的圖騰崇拜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龍描述為魚類和爬蟲類之首,能在不同情境下轉換形體、隨節氣飛天遁地,強調龍的變化多端與超自然力量。

龍的初始形象可能源於原始人類對自然界中蛇、鱷魚或其他水生動物的崇拜,是圖騰和信仰般的存在。對於生存條件不佳的古代部落來說,龍、豬、熊這些動物是力量象徵,通過在玉器、陶器、石塊上刻劃強大動物的形象,以期獲得庇佑與平安。再加上龍被視為與魚及鱷魚等水生動物的同類,是代表雨水降臨與農耕豐足的吉兆。

(相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網站)

1.2 龍的傳說與精神價值
龍的身影在古代神話傳說中無處不在,它們或飛騰雲霄,呼風喚雨;或潛伏深海,主宰水族,從中可見古代人豐富想像與創造力,亦折射出他們對龍象徵之神力與精神價值之推崇。

興風化雨的無私擔當
龍在古時候被視為掌管水源的神靈,具有興風化雨的能力。龍被古人描述為能夠呵氣成雲,變水為雨,甚至影響雷電,在依賴水源的農業社會中備受尊崇。每逢乾旱時期,由平民到天子都會進行祭祀活動,祈求龍降雨以保佑五穀豐收,突顯了龍在古人眼中擁有強大能力,亦反映其無私擔當的精神形象,為了大眾福祉保護和滋潤大地。

鯉躍龍門的進取精神
龍被古人描繪為能夠上天下海、勢不可擋、無所畏懼,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在「鯉躍龍門」的典故中,每年春天鯉魚從大海游到黃河流域,奮力跳躍試圖跨越龍門,成功躍過的鯉魚需經歷天火燒尾巴,繼而化身為龍平步青雲。這故事鼓勵人們即使出身平凡仍要積極向上、自強不息地尋求進步。

龍生九子各有所好
相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並非代表龍剛好有九個兒子,而是以九這虛數來表示極多的意思。龍的每個子嗣皆有不同外形、性格和愛好,以下列舉其中幾個例子:
囚牛:有麟角的黃色小龍,喜好音樂,常被刻在琴頭之上
睚眥:相貌似豺,好勇鬥狠,一般被用作武器紋飾
霸下:外表似龜,喜好負重,多用作石碑和石柱底台
螭吻:魚身龍頭,能避火災,常被安放在屋脊兩端擋災

龍子們各具特色、形象多變,綜合了飛禽、走獸、水中動物的特長而成,正如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與兼收並蓄,既繼承優良傳統,又勇於創新與靈活變通。

1.3 龍的形象百態
若然要用一種動物來形容龍的外觀,大家會想到甚麼?中華龍的形象由多種動物的特徵組成,例如鹿角、蛇身、虎爪、魚鱗等,充滿奇幻氣息,要用三言兩語來描述恐怕並不容易。

北宋初畫家董羽對畫龍技法提出了「三停九似說」,「三停」代表龍的軀體由頭至頸、頸至腹及腹至尾部三個部分組成;「九似」則是指龍形似多種動物,「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鬚似人、腹似蛇、足似鳳」,多元樣貌使龍在世人眼中既獨特又神秘。

歷朝龍形象之演變
實際上,中華龍並非一開始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而是歷經數千年的演化沉澱,從原始部落簡單抽象的蛇及鱷形,發展成後世凌空飛騰、細緻華麗、添足添翼的巨龍,體現了古代人豐富想像力和創新精神,同時反映社會價值與審美觀念之轉變,是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歷史見證。

新石器時代:最早在文物出現的龍形態簡樸抽象,多為蛇或鱷形,源於原始人對自然動物和力量的崇拜
秦漢時期:龍的形象更為具體,可分為獸身與蛇身,前者雄壯,後者靈活,並加入更多神話元素,如長角和雙翼,被賦予吉祥和權力的含意
唐代:配合唐朝的盛世氛圍,龍的形象愈來愈精緻華麗,呈現活躍進取的風貌
宋代:宋代的龍在瓷器和畫作中常見,名家筆下的龍身影瀟灑靈動,以歌頌其遨遊天地之浩氣與行雲佈雨之恩澤,展現了宋代文人墨客對龍高尚品德的嚮往
明清:明清時期的龍形象莊嚴威武,刻畫細緻,形式多樣,以五爪龍居多,龍紋成為皇室專用的象徵

清光緒梵紅彩描金龍紋盤
(相片來源:文匯網)

1.4從皇室至民間的龍文化演變
說起龍與中國人的關係,一般會想到「真龍天子」與「龍的傳人」,由原始部落圖騰演變為封建制度下的皇權象徵,再飛回尋常百姓家,龍的形象與意義隨時代與制度一直變遷。

龍作為皇權象徵
在遠古時期,龍的稱謂和紋飾並非帝王專屬,而是作為不同部落的圖騰標誌。自商周帝制建立開始,龍的形象逐漸與帝皇權力緊密相連。《周禮》記載周朝天子所穿的「袞冕」(禮服)繪有龍紋飾。《史記.高祖本紀》更記載漢高祖劉邦是母親劉媼與蛟龍所生,藉此神化草根出生的他,以鞏固皇權。

這種將龍作為皇帝象徵的文化,至唐宋時期更為明顯,當時皇帝被視為「真龍天子」,身穿「龍袍」、腳踏「龍靴」、坐上「龍椅」,龍的地位變得更為尊貴,官員和百姓不得僭越。

龍在民間歷久不衰
儘管「龍」一度被皇室壟斷,在民間仍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古代農業社會,龍被視為掌控雨水與河流的神靈,農民常進行祭龍儀式,祈求風調雨順。龍在民間藝術與日常生活中頗為常見,圖案紋飾常出現在民間繪畫、雕塑、建築裝飾及日用器皿中,成為普遍的裝飾元素。即使元明清時代有龍紋禁令,百姓不可隨意使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彈性,民間通過將五爪龍改為四爪蟒的方式繞過禁令,以此保持龍圖案的使用與流傳。

隨著帝制終結,龍不再局限於皇權的象徵。時至今日,龍褪去了神秘色彩,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繼續活躍在中國人的生活當中,既是凝聚群眾的節慶活動重要元素、也是婚嫁喜慶場合中寓意幸福美滿的裝飾,足見中華龍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探究問題
  1. 龍形象的歷代變化如何反映古代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2. 龍的形象塑造與民間傳說故事蘊含了哪些中國人的價值觀?你覺得哪一種龍的精神最值得現今青年學習?
  3. 中華龍擁有哪些特徵和力量?古人基於哪些原因崇拜龍?
  4. 龍在皇室與民間之中分別扮演了甚麼角色?為何在龍帝制終結,龍文化仍能在民間流傳?

參考資料
  1. 田村、章宏偉(2008)。《中華龍小百科》。香港:商務印書館。
  2. 鄧淑萍(主編)(2011)。《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導讀》。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 陸建芳(主編)(2014)。《中國玉器通史——新石器時代北方卷》。深圳:海天出版社。
  4. 文匯報(2024年2月16日)。【賞寶識中華】從朝代更替看紋飾演變 一覽不同性格的中國「龍」。文匯網。
    https://www.wenweipo.com/
    a/202402/16/
    AP65ce6e1ce4b097e25ac43af4.html
  5. 段寶林教授(2018年9月5日)。形象百變的龍。中國文化研究院。
    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791
  6. 香港中文大學(2024年3月18日)。來「龍」去脈:追尋龍圖騰演變的歷史足跡。CUHK in Touch。
    https://cuhkintouch.cpr.cuhk.edu.hk
    /tc/2024/03/here-be-dragons-how-a-scaly-mythical-beast-has-helped-to-shape-the-history-of-china/
查詢
龍傳基金秘書處
辦公地址: 新界粉嶺馬會道302號
電話: (852) 2811 2779
傳真: (852) 2811 2669
地址: 香港北角百福道21號 香港青年協會大廈21樓
電郵: info@dragonfoundation.net
合辦


支持媒體